今天小文問我說我都如何分配自己的讀書和工作時間,想了想發覺這真的很難回答,因為其實我這人不愛讀書喜歡玩,所以我的時間分配其實是很隨意的。
但是或許有些規則可以提供出來參考:
一、PM 11:00 ~ AM 1:00
這時我的精神特別好,此時我通常都做需要動腦的事,如寫程式、算數學、寫詩...。
二、AM 8:00 ~ AM 11:00
這時剛睡醒比較有集中力,就拿來做枯燥的打報告、寫作業...。
三、PM 2:00 ~ PM 5:00
這時因為大家都出門了,也沒什麼人干擾,通常就是拿來做實作、趕CASE...。
四、PM 7:00 ~ PM 9:00
這是我自己一定無法專心只想玩的時段,通常都拿來聊天、上網...。
所以時間分配最主要就是按照自己的心情與生理時鐘,然後去安排每天各個時段該做的事,而假日呢?一定就是要好好放鬆,沒有休息充電的身體是撐不久的。
不過我是個「自毀」傾向比較重的人,所以我習慣把自己逼到一個極限才去做事,像我會故意拖到考試前一週甚至是二天前才讀書,讓自己處在極大壓力下,其實這樣有好有壞,抗壓性大的人,會在此時被激發出潛力,可是抗壓性差的人,此時就會抱持著放棄的態度;不過對我來說,通常我會就這樣卯起來拼,看自己的極限在哪,但是這樣的讀書方式其實不大正確。
但我覺得我對學習的見解,雖跟別人不同,但卻是正確的。曾有句話說:「盡信書不如無書」,其實我覺得應該改為「盡信師不如無師」,怎麼說?其實我覺得荼毒台灣學生最嚴重的就是所謂「老師的思想」,學生們總是習慣不好地全盤接受老師所教授的概念,可是老師的思路是正確的嗎?老師的想法適合你嗎?我想不可能!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成長歷程,思考模式絕對都不一樣,上課總是當乖寶寶用老師的思考模式在讀書的學生,最終將陷入老師所設下的思維窠臼裡,而找不到自己的思維邏輯,一旦有天遇到老師沒教過、沒提過的事物,霎時之間將會失去自己的判斷力,還記得蘭帝魅塵的小說裡有句話寫的很好,「不懂就是不懂,差距就是差距,穿別人的衣服,終究不是那人」,只懂接受老師所教授事物的學生,永遠超越不了他的老師。
像我的遇到問題的處理方式通常是如下:
一、遇到新問題時,我會先不蒐集資料試著自己去思考這問題,並嘗試解決;若問題解決跳到步驟二,否則跳到步驟三。
二、開始大量蒐集資料,並比較各種解決方式和自己的方法差別,然後分別列出其優缺點,跳到步驟四。
三、開始大量蒐集資料,並比較各種解決方式,然後分別列出其優缺點,跳到步驟五。
四、將各種解決方式的優點與自己的方式做結合,看能否更加完善,跳到步驟六。
五、選出其中認為最好或是最符合需求的那一種解決方式作為主體,將其他解決方式的優點嘗試與主體解決方法做整合來完善其缺點,跳到步驟六。
六、到這邊無論如何心中都有一套相當完善的解決方案,此時再拿來與其自己最初的解決方式做比較,看自己的思路到底是欠缺哪些層面。
這樣的思考模式用久了,自己的思維會變的非常的清晰明瞭,遇到問題時處理的角度也會較為宏觀,吸收得來的知識也較為全面,不會被別人的思考模式所限制,我想這是我自己對於學習的想法吧!
- Jan 05 Fri 2007 22:49
時間分配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